背十字架的門徒

吳智勳神父

依 50:4~7
斐 2:6~11
谷14:1-15:47

默想

每一位福音作者寫耶穌受難史都有其特色,馬爾谷的特色就是,他把耶穌描述得非常悲哀、悽慘、孤獨。他的訊息是:基督必須經過十字架的痛苦才帶來救贖,而基督徒也必須像他們的師父(基督)一樣背十字架,才會帶來救恩。

在去山園路上,耶穌一開口就說:「你們全部會跌倒」,祂先預言自己會孤獨地承受苦難。伯多祿的誇口,只換來耶穌預言三次不忠的否認。伯多祿激動的回答及眾人的反應,更襯托出人的不可靠。整個受難史都指出,祂要孤獨地背十字架,孤伶伶地死去。

在山園中,耶穌曾表達祂的感受:「我的心靈悲傷得要死」。祂來回三次要求門徒醒寤,但沒有一個能夠醒著。祂兩次要求天父,但連天父也沒有回音,祂獨自一人面對捉拿祂的人。門徒看見來勢洶洶的人都嚇得跑了,馬爾谷還記載有一少年被人捉住,但他脫下麻布,赤身逃走。門徒們最初拋下一切,跟隨耶穌;現在最後一個門徒亦丟下一切,赤身離棄耶穌。這是門徒的悲哀。

在公議會的審訊當中,他們找證據控告祂,不是找不著,便是互相矛盾。最後捏造的證據又非常笨拙,他們用耶穌的話去控告祂:「我要拆毀人手造的聖殿,三日內另建一非人手造的」。耶穌本是另有所指,但就算耶穌真的這樣表達又有甚麼錯誤,足以處死?耶穌只好緘默,真理以緘默去襯托出謊言的荒謬,因為爭辯是無用的。

作為大司祭,猶太人的領袖、天人之間的橋樑,竟然不懂耶穌說話的意思。他不接受耶穌就是要來審判世界的那一位。大司祭沒有帶人去接納承認耶穌,反而帶領眾人,逼人判耶穌死罪。這位應該帶領人去崇拜天主的人,現在卻帶領人離開天主。公議會的人都是有地位、有尊嚴、有學問的領袖,現在全變成市井流氓,向耶穌吐唾沫,用拳打祂,這是民族的悲哀。

伯多祿,十二宗徒之長,耶穌親自選定作為教會磐石的那一位,他三次不認耶穌。細心看馬爾谷的描述,他強調伯多祿最後用發誓詛咒為求脫身,而他詛咒的竟是耶穌!的確,連他也詛咒耶穌,實在令耶穌悲傷。伯多祿以詛咒來求脫身,徹底喪盡門徒的身份,連他自己也羞愧得哭起來。正因為此,他是所有曾跌倒,否認過耶穌的人的希望。

馬爾谷記載有關比拉多審耶穌比其他福音簡單,比拉多無意釋放耶穌,只一味討好群眾。他最後的一句話代表了整件事的無理:「祂犯了甚麼罪!」既然找不到罪狀,仍然順從群眾的要求去處死耶穌!連一般司法的公義都得不到,這是制度的悲哀,而羅馬人是以法律著名的。

整個苦路上,沒有門徒跟著,沒有婦女為祂痛哭,十字架下沒有一個自己的人。祂在十字架上時有三批人辱罵祂:過路的人、司祭長和經師、一齊被釘的罪犯,他們沒有一個人向耶穌表示同情。連大自然也變色,由中午12時到下午3時,天地昏黑,馬爾谷只記載耶穌講一句話:「我的天主,我的天主,為甚麼捨棄我?」人捨棄祂,天地捨棄祂,連天主也好像捨棄祂,最後祂大聲呼喊而死!

耶穌孤獨的走完十字架的苦路,不過祂立刻得到平反:聖所帳幔分裂為二,表示天主對猶太當權的不滿,因大司祭曾撕裂自己衣服;有份釘死祂的百夫長感動地說:「這人真是天主子!」婦女與若瑟出現領取耶穌的遺體。

馬爾谷要我們緊記一個訊息:透過十字架,耶穌完成祂的使命,每一個基督徒,無可逃避的要經過十字架,才能得到救恩。為那時受迫害的基督徒是極大的安慰,讓我們也把握馬爾谷的訊息:甘願背十字架的才算是耶穌的門徒。
反省與實踐

  1. 當耶穌面對荒謬的謊言時,祂用什麼方式回應?為何爭辯是無用的呢?

  2. 當耶穌被吐唾沫、被拳腳打踢、被打耳光時,即使曾經對祂說禰是默西 亞的伯多祿都不認祂了。想一想,當你四周有人備受屈辱時,你是避之 唯恐不及呢?還是寧願冒著被嘲笑的危險,也不讓他獨自受辱?

  3. 甘願背十字架的才算是耶穌的門徒,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不逃避走十字架的苦路,使我們能得到救恩。


Discover more from 三藩市天主教華人教務福傳中心

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.